古村探访海南文化古村攀丹村西洲书院
西 州 书 院 攀丹村西洲书院是明代攀丹村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的唐胄于明代初年所创办,属于“唐氏大宗祠”的一部分。其前身是攀丹唐氏迁琼始祖唐震在南宋设立的“攀丹义学堂”,攀丹“义学堂”——由南宋唐氏迁琼始祖唐震与其子唐叔建在年创办,距今已有多年。而西洲书院初名则为“养优书院”,参议张简还曾为“养优书院”题写匾额。正德十四年十月,琼州按察司副使王弘将养优书院易名为西洲书院。 攀丹村西洲书院不仅是唐氏子孙的读书之所,而且还是乡间梓里讲经授儒的重地。据记载,宋元明清几朝,唐氏后裔科甲蝉联,明代更是“一朝六进士”,培育了包括八位进士、五对父子举人在内的数十名举人,以及丘濬、海瑞、王佐、郑廷鹄等无数海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大促进了海南岛教育。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西洲书院”逐渐没落,后在清朝毁于战火。现今的“西洲书院”,是海南唐氏族人历时8年,于年建成的一排三进直通的仿古建筑,仅为海南“唐氏大宗祠”的一部分,材质为玄武岩、青砖、实木和瓦片。 “西洲书院”的第一进,石刻门匾为“唐氏大宗”四个楷体大字,被描上金水后更加夺目,右侧有一行直书的小字“道光二十九年仲春吉旦”,左侧为“合族重修”。门前的两根石柱上,描金刻着一副“乡贤崇祀光南国,户部流芳拱北辰”的对联。屋内的四壁,彩绘着西洲遗教、烈女投江、贤妇教子等12幅发生在海南唐氏的生动活泼历史故事。图旁,是歌咏的诗歌,分别为唐氏清末民初向海南文人征集,彰显着中华孝道文化一脉相承之魅力。 第二进门楣上木匾上的“西洲书院”,原为王弘所题。屋内的左边,悬挂着攀丹唐氏包括始祖唐震在内的九位进士和一名御赐博士的画像及简介。第二进后面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明洪武初褒扬唐胄曾祖唐谊方的“经明行修”木匾。 第三进,便是唐氏祠堂。门前,摆放着四个祭拜的鼎和香炉。门匾是嘉靖壬子年(年),兵部侍郎黄表衷题写的“台阁儒宗”。门及门柱上,红底描金刻着“家规垂训翼孙谋,身范克端绳祖武”“万里春风陶礼乐,百年老业绍箕裘”的祖训。门右边廊下,放着一块乾隆丁酉年(年)的“唐氏祠碑”。门前石柱上“文物彬彬入珂里,草木犹带书香,屈指名贤,若举若举若元魁,海外无双唐氏;风徽奕奕登华祠,几筵尚留英气,历稽世宦,而公而卿而守牧,天南第一攀丹”对联,为南京左副都御史吴讷题、唐南荣书。 西洲书院昭示着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社会和谐的纽带,体现着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古代书院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与现代大学所追求的办学理念一致,它能够接纳各种身份、不同学派的人群,促进思想碰撞,相互借鉴经验。 明清时期,西洲书院在促进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海瑞、郑廷鹄等海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师出西洲书院。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西洲书院承载了琼山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对琼州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后人所应当铭记的。目前,西洲书院已经被定为海口市旅游文化景点的一站,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洲书院为海南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用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的书院,更是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其蕴藏在建筑遗址背后的文化底蕴,让琼岛在历史的发展中闪烁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辉。如今经过修缮后的西洲书院,已成为海南唐氏族人供奉先人的祭祀场所。西洲书院遗留下的除了宝贵的文物建筑,还有培育贤才之宗旨在当代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其一,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首先,更加深入地进行书院文化教育资源普查,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法律干预措施,坚决制止并杜绝拆毁书院遗址的行为。其次,可编制省级、市级乃至县级书院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健全管理与运行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各主体责任人的权利和责任,推进书院成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建设。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其二,开启书院宣传新模式,打造书院文化品牌。建议早日开启“互联网+书院”新模式,借助新媒体之力,扩大书院宣传渠道。同时,加强现有书院遗址展览中文化内涵建设,将书院的历史、人物、传统、特色更好地结合起来,利用现代陈展方式,更好地反映书院历史和精神。 其三,结合书院文化资源,建立新式“村民书院”,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径。坐落于乡村的书院遗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场地宽敞,非常适合用作乡土文教中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村民书院”。“村民书院”可以依托乡村小学或教学点和乡村图书馆现有资源,提供报刊、杂志、画报、书籍等供村民阅读;配置电脑,指导村民上网学习;组织村内文化活动等。“村民书院”组织者可以依托乡村小学教师,凝聚“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农村医务工作者、县城和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干部、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等知识群体的力量。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述人员本身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为村民提供教育资源,使书院遗址在村民文化教育中焕发生命力。 其四,优化书院文化旅游安排,扩大书院文化辐射范围。建议整合全省书院文化资源,建立各书院之间的合作联络机制,根据现有书院旅游景点布局,以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为支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书院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可以设计多条集观光、读书、教学、绘画、休养、考古、观赏为一体的书院旅游线路,让人们在这里修习学业、修养身心、徜徉山水、陶冶情操。还应加快书院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将书院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融入古村落保护中,书院遗址的院舍、楼宇、碑文、楹联可以成为古村落的一道风景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村民也能从中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五,加强书院文博单位与当地学校互动,促进书院研究与创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当地学校可以与书院共同建设书院讲堂和研究基地,借鉴书院教育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书院也可借机增加“人气”,获得更高的社会声望。当然,书院文博单位与学校的密切互动,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各书院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专职研究人员;为书院研究设立专项课题,提高书院学术水平。此外,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学校师生的书院研究创造条件,为其赴书院考察研学提供帮助。 攀丹唐震世家,累朝兴学,教化黎民、传播文化,对海南、对国家功不可抹。但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唐震、唐胄故居与“西洲书院”,唐氏宗祠,“四景”及十几座牌坊等文物惨遭破坏,后人重视发展状况并继承修复,并对文化古迹的丰富内涵加以发扬光大,这对古迹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利用有相当大的价值。 西洲书院是维系当地居民文化认同的纽带,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许多学生,游客,社会各类人士来到这里游览,探讨历史。攀丹古村就像一个综合自然博物馆,囊括了古建筑,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活态存在的民俗文化,才能不断演绎村落文化,延续村落精神,发挥西洲书院的文物作用。 攀丹古村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在保护发展古村落的同时将民俗文化放在前列,加强西洲书院文化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加强西洲书院文化保护的科学研究。将传统民俗文化同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合理科学的手段来传承与保护西洲书院资料以及古村文化,促进活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文化资源的品牌增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ys/7853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渔网阵浓雾急流浮标大作战,是种什么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