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乘客机上猝死,这一课上的够沉重
全世界99%的中国空乘都在这儿 我想和你一起,定义飞行的方式 年新年伊始本不想评论这件令人悲伤惋惜的事,但这件事的后续发酵到目前不论是对死者家属还是海航都构成了伤害,为了今后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暂且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且不论你是民航人还是乘客,都有必要了解、讨论和反思一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减少悲剧的发生。 据网上目前披露的消息来看,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旅客符女士于年12月17日下午独自出行,乘坐海南航空HU班机从哈尔滨出发飞往厦门,中途经停南昌。在哈尔滨飞往南昌的途中,乘务员发现符女士晕倒在座位上,立即广播寻找医生,并报告机长,38H和54C的两位旅客分别是护士和医生,他们过来为符女士进行查看,并给其服用了5颗速效救心丸,2分钟左右符明云女士意识恢复正常。 经机长同意,乘务员将其调换到头等舱的2C座位就座,54C的旅客在其身边照看。机组人员曾询问过符女士是否需要紧急停降进行救治,又或者在经停南昌的时候进行救护治疗,当时符女士告诉乘务员自身已经好转。19:44航班在南昌正常落地。乘务员观察符女士身体状况比较虚弱,所以没有要求她下飞机,并且询问其是否需要联系家人。符女士表示自己能够联系家人,故而乘务员没有帮助联系。 20:42南昌至厦门航班正常起飞,20:52飞机达到安全高度,乘务员经过2C座位发现符明云女士昏倒,并立即叫38H的护士旅客前来查看,并广播询问有没有医生,但没有找到。38H的护士乘客当时判断符明云女士已经无意识、无心跳、无呼吸,需要立即展开急救,乘务组立即组成急救小组,协助38H的旅客对符女士进行心肺复苏,吸氧,并注射了1ml的肾上腺素。同时将情况汇报给机长,机长立即决定返航。 21:17航班返航到南昌,21:25航班开舱,机场急救人员已经在等候。21:33急救人员将符明云女士抬下飞机,并由救护车在22:00医院抢救,但回天乏术。 医院的病历上,抢救医生记录:“患者符明云,女,55岁,因心脏呼吸骤停1小时,送入院。人员述患者1小时前于飞机上突发心跳呼吸停止……” 根据病历记录,死者家属小符认为“妈妈在飞机从南昌飞往厦门起飞时就已经停止了心跳,发微博文章质疑海航处置的合理性,认为海航应当承担全部责任,并向海航索赔约80万。 海航则表示对于旅客死亡完全是因其自身健康状况引起的,公司已经尽了协助救治的义务,并就此事向家属发了告知函,明确告知了事件中航司的责任和义务。 无独有偶的是,该起事件发生不久后的12月20日,国航为疑似晕厥的“鬼上身”旅客返航的事情便发生了。北京飞往成都的国航CA航班起飞后不久,乘务员发现一名旅客疑似晕厥,立即与其沟通,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本着挽救生命的最高原则,机长决定返航,以便及时为其提供救治,在飞机降低高度后不久,这名旅客身体恢复了一些,情绪激动,在客舱大声喊叫,动作激烈,甚至抓伤了安保人员。 当飞机返航回到了北京,急救人员上飞机对旅客进行检查,旅客称自己被“鬼上身”,“你们查不出来的”,“后果我自负”等言论,拒绝下飞机,让现场的急救人员、公安民警都颇为无奈。最后,该航班在下午的15点35分继续起飞,直到18点02分才落在了成都双流机场,航班延误了4个小时。(详情:昨天,国航那场尴尬的返航) 两起事件相同的是,两个航班晕厥旅客经过机上救治后都在航班落地前恢复了意识,不同的是国航坚持返航却被旅客拒绝和责骂,还有不少人觉得国航小题大做,不尊重旅客意愿。而海航根据旅客实际情况选择尊重旅客意见继续承运却遭遇死亡事件,又有人觉得海航处置有所欠妥,死者家属甚至发微博认为海航不如国航负责。 国航和海航救助晕厥旅客的做法,都是从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却都遭遇了未预料到的尴尬。不论结果怎样,毋庸置疑的是,不论国航还是海航,机组人员为了挽救乘客性命都尽了所有最大的努力。 没有亲身体会,你很难感受到在万米高空的狭窄客舱里实施CPR(心肺复苏)的那种难度、紧迫程度和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没有亲眼所见,你很难明白当晕厥旅客在机上明明已经失去所有生命体征,乘务员依然能在客舱里跪在地上对其不停实施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飞机落地地面医护人员交接和宣布其死亡的前一秒的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毅然决然。这样堪称悲壮的场景,在中国民航的飞机上上演过很多次。 谁也不会漠视生命,没有人愿意看到眼前的生命戛然而止,每个民航机组成员都会不遗余力的挽救旅客,社会上的各种不理解,各种偏见、各种指责、各种委屈,我们都能坚强的承受,但每当机上发生旅客猝死,机上各种救治回天乏术时,很多乘务员都会难过的流泪,为眼前逝去的生命痛惜、惋惜、悲伤、哭泣。 我们不会推卸责任,但在生命面前,并不是仅仅划清责任就能把命捡回来的。旅客在乘机前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判断,对自己是否适宜乘机做出的决定,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唯一办法。 我上网查询了一下一些不适合坐飞机的情况: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例如心肌炎、心肌梗塞患病后一个月以内的病人,脑血管意外病后两周内和恶性高血压患者,还有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飞机在高空中飞行时大气压力变化可能导致病人心脑血管扩张甚至破裂,非常危险。 对于肺部疾病患者,例如患有肺结核、气胸、先天性肺囊肿的病人,在高空中低氧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缺氧、呼吸困难,一旦出现危险,飞机上也无法及时进行救治。 对于重感冒及耳鼻道疾病患者,例如,急性鼻窦炎和急性中耳炎患者。高空气压变化会对耳鼻道疾病患者产生很大影响。 对于做过胃肠手术的患者,一般手术后10天以上才可以乘坐飞机。在高空,胃肠道内的气体膨胀可能引起胃肠破裂,引起内出血。 对于严重贫血者,当人体升至高空时吸入氧分减少,造成组织缺氧,也容易产生危险。 死者为大,我们不想去纠结这两起事件细节上的孰是孰非,有的时候,讲法就不好说理,讲理就不好讲情,讲情又可能不合法。但不得不说这两起事件,让国航海航都受了委屈伤了心。痛定思痛,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航司究竟应该怎么处理? 我能想到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生命。当病情十分危急,为及时施救而采取返航或备降措施是必须的,不论患病旅客或其随行家属同意与否; 第二,尊重医嘱。机上乘客中如果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要以医护人员的处置方案为主,乘务组做好施救的各项协助工作;当落地后地面专业医护人员赶到实施检查和处置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下一步治疗建议,并准确无误的传达给病患旅客或其随行家属; 第三,尊重旅客意愿。如果旅客认为自己身体已恢复暂无大碍,坚持无论如何都要继续飞行到原定目的地的,而且地面专业医护人员也没有坚决反对,乘务组应参照医护人员建议把如果继续飞行对其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告知旅客,同时应征得病患旅客及其家属的同意(独行旅客应电话联系其家属),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并签署一份免责书,以避免事后的纠纷。 第四,做好事件记录。在实施机上救治,地面医护人员上机检查和提出建议,与病患旅客及家属协商等全过程,有条件时最好做视频记录。安全员的执法记录仪、乘务长的IPAD等都可以对现场情况进行视频摄录,这是保留事实真相,同时保护旅客和航司合法权益的最佳手段之一。 第五,做好事后宣传。中国民航发生的每一起惊心动魄又温暖人心的救死扶伤救援故事都不应被忽略,社会上还有很多对这个行业的偏见、质疑和不解源于整个行业宣传工作的滞后。中国民航对人道主义使命的勇敢担当,对人间大爱情怀的善良坚守,对真情服务目标的不懈努力,值得拥有所有人的尊重和敬意。 见仁见智,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和思路,我想在评论区看到你们的看法。 事情总会过去,符阿姨请安息,家属请节哀。 你还可以看: 昨天,国航那场尴尬的返航 这一次,我不仅想为民航点赞 从南航机组背老人下飞机说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yw/16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调剂10号九大方法助你得到最佳调剂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