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民族关系的演变初探一
海南黎族 黎族是虽然被称为海南岛的土著民族,但它依然来自海峡那边的大陆。 上古时代炎帝时代,"蚩尤"(chiyou)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蚩尤"部落因为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岭南百越民族。 百越民族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 (船形屋) 海南岛黎汉关系演变 大约在秦汉以前,就有中原地区的人到过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从事经商和农业、渔业。 秦汉之交,秦龙川令赵佗占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治理南越,“怀服百越之君”,其势力与影响当及于海南岛。 汉元封元年(前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兵平定南越后,汉王朝正式在海南岛开始设置珠崖、儋耳两郡,汉人正式对海南岛行使管辖权。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平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 (整个秦汉时期,虽然汉人在海南岛设置了管辖机构,但由于海南岛远离汉族行政中心,在当时中央集权强化程度不高的前提下,中央对海南的的管辖非常弱,海南岛对于中央而言,只是领地或附庸地的意味,每年向中央进贡当地的奇珍异宝。) 汉朝覆灭之后,中原分裂动荡,海南陷入孤立。直到南北朝时期,冼夫人统治岭南地区,南朝梁大同中(—年),儋耳地方俚僚(包括黎族先民)多峒“归附”冼夫人,隋初,冼夫人率领所属归附隋朝,海南岛复归于中原。冼夫人统治时期,由于她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业,且对黎民影响较大,因此密切了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巩固,同时对于促进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稳定,汉人疆域不断扩大,对海南的影响和管辖也进一步加强。唐代在海南岛设立了琼、崖、万安、儋、振5州22县,加强了中央王朝对黎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由于管理的需求,汉人向海南岛的迁移规模空前增加,且这一时期向海南岛迁移的汉人多为被动迁入以镇守疆土的士兵、官人。汉人的强势迁入,使黎、汉居住格局由过去“汉在北、黎在南”逐渐演变成为“汉在外、黎在内”的状况。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带来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唐代海南岛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热带生物资源也逐渐被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海南的玳瑁、五色藤、盘斑布、香、糖、珠等特产受到中原人士的喜爱,许多作为“贡品”或商品输入中原地区。 宋代,大量汉族人口因各种原因迁移到海南岛,他们和黎族先民一道辛勤垦殖,大大促进了海南岛的开发和黎族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生产都有了显著进步,黎汉之间以物易物形式的商品交易相当频繁。 明、清两代,自发迁徙海南的汉人逐渐增多,大量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定居海南,汉黎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在靠近汉区的黎族地区,黎族社会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黎汉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黎族的农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黎族地区也由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演变成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统治地位。 历史上黎族人民对汉统治者的反抗 黎族人民为了反抗历代反动统治者和本民族的反动上层的剥削压迫,求得民族生存的权利,自汉代以来,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公元前87年,黎族先民为了反抗珠崖太守的横征暴敛,揭竿起义,攻杀太守孙幸。唐代,由于赋税、贡品负担的繁重以及贪官污吏的凌扰,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乾封初年(—年)黎族人民攻陷琼州城。懿宗咸通五年(年),又爆发了以蒋磷为首的黎族人民起义。 从宋到元,黎族人民大规模起义,即达18次之多。其中以南宋琼山王居起领导的起义、吉阳军黎族人民响应汉族陈公发、陈明甫的起义以及元代王马、王六具、王官福等人领导的起义规模较大。 到了明代,黎族人民在30多次起义中,规模较大的就有14次之多。以弘治十四年(年)儋州符南蛇起义,声势最为浩大,“三州十县闻风响应”,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清康熙三十八年(年),琼山县黎族人民起义,攻破清朝政府设在黎族地区的许多军事据点。道光十三年(年)七月,儋州黎族黎亚义与汉族蒋凤章等领导的黎、汉两族多名贫苦农民,向高利贷者、汉族地主和奸商进行武装斗争,给予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海南岛的苗族 海南现有苗族8.1万人,个村落,遍布海南省琼中、屯昌、琼海、保亭、万宁、五指山、三亚、乐东、定安、东方、白沙、昌江、陵水、儋州、澄迈15个市县,是海南岛上除黎族以外第二大少数民族。海南五个少数民族县中就有保亭黎苗自治县和琼中黎苗。 现如今,人们在说到海南少数民族时往往是把黎族和苗族混合起来说,无论是各种文化、地域的称呼,还是各种节庆活动,都统称为黎苗。这一方面说明海南苗族在海南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表面无论是其它地方的人还是海南当地人都对的苗族缺乏必要的认识,常常黎苗混淆。 海南的苗族究竟在海南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其来历: 一般学者的观点都认为——海南苗族不是苗族,而是瑶族,海南岛苗族人是从广西瑶族地区迁徙或驻派到此的瑶族人,虽然各种因素导致瑶族人来到海南岛后,逐渐被称为海南苗族,但就其文化属性来看,其依然是瑶族支系,其语言、民族自称(称“金门”或“金地门”)、服饰、习俗(如用蓝靛染色)等与广西的山子瑶、云南的蓝靛瑶基本相同。 瑶族支系为什么来到海南后会被误称为海南苗族呢? “瑶”被称为“苗”大概有三点原因:其一,苗瑶在古代本为一个族系,二者起源相同,语言相近,风习相似;其二,广西山子瑶或云南蓝靛瑶,或许昔时笼统地称为苗,后来改称为瑶;其三,瑶族没有文字,迁来海南的部分瑶人,被文献记载为苗(后称苗黎),讹久成真,瑶也就成苗。 海南苗族用“苗”称日久,已经认同并接受此称,根据国家民族识别“名从主人”的政策,海南苗族已没有更改民族名称的必要了。 那瑶族人是怎样来到海南定居的呢? 我们知道,海南隔琼州海峡与两广地区相望,唐代以来,随着中原民族对海南地区的统治不断加强,海南与两广地区的交流也不断频繁,这就使得临近海南岛的广西各民族向海南岛的迁移步伐加快,这其中规模最庞大、最为重要的就是瑶族的各支系。 除了自由迁徙来海南岛的瑶族人外,还有许多海南的瑶族先民是朝廷派驻海南的官兵。据史料记载“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 瑶族人来到海南后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海南是黎族人的祖居地,后来,汉人逐渐进入,黎汉两个民族成为海南的最主要的两大民族,黎汉两个民族的关系问题也是海南岛历史上最为主要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瑶族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小民族,受到很大的排挤。 在海南苗族(瑶族)中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苗人从广西来,是坐船过海的。登岸后第一个居住点是凰田。凰田为一盆地,苗人将此盆地开垦成一片良田。但统治者见苗人生活富庶,就进村抢劫,并要将苗人斩尽杀绝。苗人只得丢弃家园,逃往原始森林。 其实苗族(瑶族)人来到海南的生存状况就是如此,历史上,苗人(瑶人)从崖州一带扩散,因族群势力单薄,只能在汉族和黎族的汪洋大海中见缝插针,落入深山密林,居住在五指山、黎母岭、雅加大岭三大山脉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即乐东、白沙、陵水、万宁、昌江、儋州、定安等山区。他们生活艰苦,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迁徏生活,以刀耕火种经济为主要特色,与外界缺乏接触,生活条件艰苦。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yw/15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地方海南省工信厅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
- 下一篇文章: 海南酒店加盟中小型酒店加盟尚品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