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每次想写的时候总是思绪很乱,不知何从下笔。偶然间,又看到一个有关于东北人的视频,于是乎想到了些什么,乘着思路还在,赶紧下笔记录一番。同时也希望此文能给看官们带来些思考,作为本地人,我们该怎么做,该如何去面对这汹涌的移民潮以及移民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作为三亚人,我们应该如何坦然的去正视这些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产生的这些矛盾。

  黑龙江省三亚市???一个多么可笑但是却又实际的问题!!!可笑的是两个地理位置上相差好几千公里的地方———可能吗?然而现实是,以黑龙江为首的东北人在三亚常住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三亚人口有多少??年的数据是三亚常住人口75.43万,其中三亚户籍人口是58.23万,其余17.2万是流动人口(外来人口,这其中东北人占了至少八成的比例)。然而,这仅仅是官方的统计数据,这样的数据的水分大家是知道。群众目测出的外来人口数据起码比这多一倍,尤其到了每年的冬天,估计最少得有40万。不管多少,反正每年的冬天外来人口就是多,满眼望去都是外地人(特别是东北人最多),去超市也是东北口音,去海边也是东北楼音,去菜市场也是东北口音,就连去鱼排上钓鱼都有好多东北人。

  三亚的椰风海韵碧水蓝天以及富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吸引了国内不少人过来旅游度假,三亚也因此成为国内有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旅游的发展给这个小渔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当地人因此而“洗手上岸”,放弃辛苦危险的祖传打捞捕鱼业,转向开旅馆或者旅游租车等各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然后,矛盾也就从那里开始。

 

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南巡讲话的激励下,辞职的辞职,停薪留职的停薪留职。纷纷从全国各地涌向海南———下海!一个充满朝气活力而时尚的词就在那会儿诞生了。那时,南巡讲话后的人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而海南就是一个到处充满宝藏的宝岛。对他们而言,那仿佛就是一场充满诱惑的既刺激又危险的寻宝探险。各型各色的人怀着梦想与希望来到海南,希望能挖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而那几年海南也没让大家失望,特别是三亚,像变魔术一样高楼林立,各种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几乎就是每天变一个样子。三亚就是在这样的活力中迎来了它的第一次移民潮。短短几年后,国家政策收紧,三亚的发展几乎是一夜之间骤冷降温甚至是冻结起来。突然间,夜市不再那么热闹了,大街上的人也突然少了许多,像是做了一场梦一样。而三亚人,依旧如常,该补的网还是要补,该晒的鱼还是得晒。对我们三亚人而言,就像是看了一场魔术秀,一大波外地人汹涌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来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干嘛(我祖祖辈辈还一直让我们好好读书当官,好去大城市,离开这个鬼地方。),接着我们看了他们变出了高楼大厦度假村酒店飞机场。正看得开心的时候,魔术师不见了,留下一堆高耸的“烂尾楼”———小时候市区里的这些烂尾楼成了我们练胆儿的地方,当然也是吸毒者等一些不法分子的天堂。

  随着三亚经济走向低谷,投资方撤资撤人。留在三亚的外地人越来越少,除了极少部分真心喜欢上这里的,还有少部分是留下来看烂摊子,还有就是已经营业需要人的,比如北亚航空,作为早期的投资方,因为投资的是航空业而且股份也大,在当时海南毫无人才的情况下北亚航空向三亚输送了三亚历史上第一批东北人———这些就是三亚的第一批移民。

  88年到94年,特别是南巡讲话后的三年,三亚经过轰轰烈烈的建设后也有了几个大地方:大东海,创业,红旗街,新星,海港,国大,银海。三亚不再是以前那副小渔村的模样,仅有红旗街啦,三棵树啦,三角路啦那几个小破地方。最起码三亚人民的生活范围大了,娱乐活动也多了,特别是那些度假村啊大酒店啊,花了大钱建设却迎来了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然后没有客人来消费,于是乎,我们这些三亚土著占了便宜,94年开始我第一次去国大KTV包厢(三亚国际大酒店),然后银海的包厢也开,其他几个酒店的包厢也渐渐放低身价对本地人开。同时三亚市区(以前说医院到文化宫那段)也开了各种镭射影院溜冰场。

  94到00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94年我刚懂事,也就13.14岁少年。虽不懂经济的兴衰,但还是听的明白房地产热和冷的区别,也知道谁谁房地产热时发了财。一句话,大部分三亚本地人那会儿都赚了点小钱,加之那会儿的三亚市区人又少,基本上就是月川人,番人,儋州村仔,蛋家仔,还有各种政府单位小区仔。虽然大经济上是衰落的,可是三亚本地人那几年都是歌舞升平夜夜笙歌啊,小一点的去溜冰看镭射,大一点呢去包厢或者国大巴机(牌机赌博),然后晚一点都回到大东海或者中华城吃烧烤(什么小湖南烧烤啦什么小胡子烧烤啦),喝多了还可以去按摩(各种发廊,按摩店很多以前),然后下午没事干去街边喝茶打拖拉机研究彩票。

  至少,海南经济的衰退,好像没有对本地人有什么负面影响,反倒是好的影响比较多。只记得那会儿虽是中学生,但是基本天天过成人的生活,然后三亚本地各区域帮派的矛盾也逐渐多了起来,番仔跟月川仔打架啦,番仔跟儋州村仔打架啦,番仔跟黎仔打架啦,或者。。反正那几年没有外地人什么事,即使有也是福建老板来收鱼啊,四川湖南的种菜啊卖菜的,就是一副乐融融的生活。好不惬意。

  这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年,到了98、99年,突然觉得东北人有点规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开始在烧烤业中巴车以及发廊有了东北人的踪迹。三亚的烧烤和发廊业多年以来基本由川湘贵鄂赣这几个地方的人经营的,还有少部分土著,而中巴车(公共汽车)基本上由本地各区域人在自己传统区域经营各自路线的,比如番人和迈人经营第一市场到天涯断,红沙人田独人经营红沙田独到第一市场断,然后市内就一个2路和4路线,也是市内的人经营的。可是98年开始,发现东北人开始渗透到这些行业里去。后来了解,原来98是国企下岗潮,一些东北人下岗后过来投靠在这里的亲朋好友来了,那会儿来这的东北人基本上在丹州小区和商品街。刚好那段时间海南政府开始着手处理烂尾楼,三亚的尤其显著,然后一大批商品房5万—8万一套,那可是一线海景房啊,像现在的碧海蓝天一期还有兰海花园等,市内的河景房甚有三四万一套的。于是这批刚来的东北人抢先拿买了房并告诉几千里之外的亲人好友———三亚的第二批移民潮来了,这次基本以东北人为主,并且这批跟第一批不一样,第一批是工作移民有户口的,这批除了少数买房落户其他没有,而且这批的到来开始凸显东北人在三亚的规模。跨入21世纪时,他们基本渗透到三亚很多行业了,出租车师傅是东北的,发廊基本东北的,酒店业也是,特别各种跟旅游相关的行业很多东北人,而且来的东北人不是下岗就是无业人员,素质跟第一批移民没法比。游手好闲的人多了,惹是生非的就多,各种旅游业的黑活从此多了起来。如果说三亚土著在旅游方面黑客人的话,三亚土著是这么黑的:把价格元一斤的鲍鱼卖到块一斤而已,而东北人的黑是东北人把唐冠螺当鲍鱼按每斤元卖给客人。三亚人带客人去西岛潜水一个人;东北人带客人去小东海浮潜然后同样收人家。此类事情越演越激烈,因为他们的不道德败坏了整个行业行规,弄得大家开始讨厌东北人,加之那边人说话咋咋呼呼跟吵架一样,三亚人越来越不喜欢东北人。各种东北人跟本地人打架的事件,甚至东北杀本地人的事件也开始有———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与此同时,海南的另一块产业也在被其他地方人所蚕食。进入21世纪后,全国其他地方都在快速发展,而海南不知是满足于现状还是被抛弃?似乎到了01年都没见有什么进展,椰子不过是从九几年的1.5元一个涨到了2元一个。当别的省的人在快速发展中完成第一资本积累时,三亚人的梦依旧是彩票梦———是没有清醒还是过于满足??有时候我在想,也许这个岛物产太丰富了,环境太优美了,然后造成我们这些土著太过于安逸太容易知足了,哪怕粮食紧张时都没听说过本地人饿死的。这是可喜?可悲???反正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资本又开始静悄悄的进来,没过多久,听说这个芒果园卖给福建老板了,那个芒果园卖给福建人了,那边那个芒果园卖给潮汕人了。

  到了、年,本地土著手上的园没几个了,现在去包芒果基本找福建老板,海上养殖也基本是广东福建的,就海棠湾那几个小鱼排是本地人在做。可是近几年听说也有东北人渗透到那里了,后海鱼排据说几个卖给东北人了。呵呵,这下,土著要彻底洗手上岸了。

  如果说之前的太安逸太满足以至于没有过多的考虑未来,没有很好地去竞争。那10年的国际旅游岛就是个大灾难了,那波带来了更多的外地人,带来了更多的资本投资。同时也是本地土著被剥夺得更彻底的一次,这次的影响还在持续着,闲置土地卖完了,现在要改造城中村了,现在不仅是上岸而是上楼了,如果说上岸是愚蠢的自愿,那上楼算什么?上楼后,有很多套套房,和一些现金,看似几百万上千万但是购买力不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几万。可是呢,三亚土著失去了聚居区,失去了独楼独院,失去了互相串门,失去了搭棚酒,失去了街道生活。这下失去得彻底了。不知这点钱花完后,土著的后代们———也就是现在幼小的土著们怎么去跟这些新移民竞争,这些新移民有雄厚资本,基本在这买房的都是家里第n套了!而且传统产业不再,或者已经在各种老板手中。新土著会愿意为这些老板打工吗?老板会用他们吗??

  移民潮的冲击正在形成中,而且这次来势汹汹,势必冲垮旧的三亚文化习俗,势必形成新的格局!在这股强大的浪潮中三亚土著能抵挡得了吗?

  前几天,带着儿子从一条祖祖辈辈的路走去海边。以前,大中午让你走你都怕的小路,如今商铺林立熙熙攘攘,路上各种口音,去到海边———沙滩上更是人山人海,人比沙子还多,站在这块我生活了近40年的土地上,尽然开始感到陌生,竟然找不到归属感,看了几十年的落日还是那么的美,晚霞依旧是那么的火红照艳,三亚湾上游艇越来越多,却没有了渔船的踪迹。小时候,出海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出海前一晚,女人们包好椰子粽,做好糍耙等食物,然后一大早欢送着男人们摇撸子出海,女人跟小孩在沙滩上拣柴禾,然后不时的往海里望一下,看到船上给的信号后岸上的人开始由两边往中间拉网(围网捕鱼),网开始上岸时候小孩子就上前看有没有鱼,然后趁着大人不注意偷一两只挖个沙坑埋起来。。。接着就跟小伙伴们去远一点的沙滩烤鱼吃,而女人在网上岸后更辛苦,帮男人整理网,把鱼从网上架出分类好,最后就是分鱼了,除了个别重要岗位分得多一些以外,剩余的大部分人家各家各户都是分得同样多的...每次打鱼后,各家的女人在沙滩上嘶吼的呼唤着自家孩子的名字,那种呼喊的声音在海风的吹送下似乎可以飘得很远很远....不一会儿,两两三三的小伙伴不知从那片防风林里钻出来,稀稀落落地,踩着柔软的沙子,伴着余晖向家的方向走去....

  “爸爸,这是我们的祖宗海吗?”五岁的儿子问我。

  我沉思一会儿,竟无言以对!

  “是的,儿子,这是我们的祖宗海,只是有点不一样罢了,以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祖宗海,而现在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宗海……”

年天涯海角巡逻图(摄影:三亚老兵隋老师)

80年代的鹿回头俯瞰三亚图(摄影者不详)

年鹿回头俯瞰三亚市区(摄影者不详)

年,雨天的三亚(摄影:勃克·哈德)

年的大东海旅游区(摄影:勃克·哈德)

90年代的鹿回头俯瞰三亚图(摄影者不详)

90年代三亚潮见桥(摄影者不详)

90年代初期大东海景区旁边的老八一中学(摄影者不详)

90年代三亚大桥上看鹿回头(摄影:davidhuangfu)

三亚河出海口的疍家棚(摄影:davidhuangfu)

90年代三亚大桥底下的小舢板(摄影:davidhuangfu)

90年代三亚老火车站的蒸汽火车头(摄影:davidhuangfu)

90年代三亚解放一路大转盘现在的国际购物中心门口(摄影:稚嫩心灵)

90年代初期三亚大东海景区(摄影:稚嫩心灵)

90年代初期三亚大东海嬉水乐园(摄影:稚嫩心灵)

90年代初期三亚南边海(摄影:稚嫩心灵)

90年代初期三亚的进口接待中巴,那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了(摄影:稚嫩心灵)

年春节的大东海(摄影:猪哥靓贱)

90年代未开发的小东海(摄影:新鲜季)

90年代第一市场买水果的回族老阿妈(摄影者不详)

年初三亚湾路和友谊路交界处的一棵树(摄影:三亚大虾)

年初三亚湾路和友谊路交界处的那棵树长大了(摄影:三亚大虾)

年初的海月广场(摄影:感受美丽三亚)

年的凤凰岛(摄影:水声天南)

今日之三亚(摄影:蒙明珠)

今日之三亚(摄影:蒙明珠)

今日之三亚(摄影:蒙明珠)

今日之三亚(摄影:蒙明珠)

(文字作者:天涯社区网友八脚,图片来源于天涯社区帖子

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xw/7853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