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文海南省临高县过年的风俗
文:王雄先生 家乡年俗,诞生于农耕社会,发展于南国,逐渐固定了一些模式。海南三造水稻,农历岁末,早造插秧完毕,农民洗脚上田不再农事了,临高加来田洋一片空旷,惟有一望无际的象地毯似的绿油油的秧苗在寒风中摆动,惟有热闹的是家家户户都在添置甚至更新家私,筹办过年。腊月二十四,点灯烧香,欢送灶君,感谢灶君一年辛劳,过年放假;二十五,大清洁大扫除;二十七、八两天,赶集办年货;二十九张贴春联;年三十即除夕,杀鸡宰鹅,阖家美食年夜饭。饭前要举行叩拜祖宗仪式。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环,感谢祖辈恩德是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平时家里用餐,都是先男后女,惟属年夜饭,男女阖家合围聚餐。小孩则穿新衣服,一手拿着饭团,一手拿着鸡腿,满街跑满街疯。年初一何时开门放鞭炮,亦有讲究。一般是把主人的生辰八字,结合年份,请当地有名气的祖师爷掐算,定下几时开门迎新。由于各家不尽相同,所以年初一鞭炮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就此道理。开门后给小孩压岁钱。初一早餐,镇上的和乡下的有所区别。镇上大部分人家吃豆腐白菜芹菜会烧的大盆菜,叫做吃素,席间不许说话,连咳嗽都要强忍。乡下的初一早餐,则照样大鱼大肉,还有地瓜酒来伺候。尔后,大人不出门在家守岁。家乡的正月初一,打牌搓麻将成了大人们的娱乐专利。这可乐坏小朋友们,全身着新装,三五成群,拿着压岁钱买玩具买鞭炮在大街上玩耍取乐。年初二初三亲戚相互拜年时,鞭炮礼品和小孩的压岁钱一样不可少。进家前先鸣鞭炮,恭喜发财。饭桌上无鸡不成宴,已成了潜规则。难得一年的团聚,酒后的话题更是五花八门,诉说一年来的喜怒哀乐、事业上的成就以及生活中乐趣,七嘴八舌,热闹不断。在乡下,初四初五是最热闹的,刚出嫁的女孩必须带着丈夫回娘家拜年,临高话叫“移脚”。这“移脚”可苦了女婿,女婿们要串家走户,从村头喝到村尾。热情好客的娘家的叔伯们,拿出自酿的地瓜酒,先干为敬。为了尊重长辈,为了不丢女婿的尊严,女婿们只好碰碗回敬,三碗为界,然后自由发挥,自我掌握。酒量好点的女婿还可以经得起这“酒精”的考验,酒量较差或不行的女婿,那只好在丈母娘家昏睡半天一夜才能把妻子带出村口。 大年初五后,在乡下开始“巡公”,各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抬出庙里的“神爷”从村头巡至村尾,各家各户点香烧烛,迎喜神赐天禧。有些村庄还要巡到已搬去镇上住的家户,一排拖拉机的队伍,非常壮观。有的村还配上八音队,唱响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曲。 大年十三晚至十五元宵节深夜,是家乡镇上最热闹的三天三夜。田里耕种的农民、经商的小贩、在校的学生、在外乡工作的游子以及远嫁的女儿也带亲家老小,从街头巷尾从四面八方汇集白石庙,熙熙攘攘地争先恐后地观看春游队伍。只见,俗称“巡公”即游神活动开始了,长老带出抬出庙里的“神”出庙游行。不少市民村民,有的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包公以及仙姑、玉皇大帝等神仙,浓妆艳抹加入春游队大闹元宵。敲锣打鼓,舞狮摘青、抬公上身。最精彩亦最让人惊呀亦最叫人困惑不解的是“穿令”。在锣鼓喧天喧闹中,“公”开始“穿令”:用一根长长的铁条在众目睽睽下穿过脸部(腮帮)竟然滴血不出,香火飘荡掌声雷动,“公”在众星捧月下被抬上神椅开始巡游,这是堪称一绝的场景。据说“穿令”的人都是公祖或神明选定,场面令人震撼,铁条上还挂满了人民币。一条足有上千人的庞大队伍的长龙,迎着锣鼓声鞭炮声,钻进街巷,为大地苍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和谐。 十五元宵的夜晚,“巡公”队伍在白石庙呐喊,又开始“巡公”了,镇上各家各户摆上食物诉天祭祖迎神。还有,在加来中学的舞台上,广场舞的大妈们喜笑颜开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展现了她们青春健康丰满的喜悦。还有,木偶戏、临戏和琼戏,一出出励志的戏剧向人们诉说着善良、孝道、勤劳等故事。旧民俗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 这个充满魔力与激清与躁动与野性与狂欢的经久不息的民间活动,把一年一度的春节推向高潮。然而,高潮就是闭幕,十五一过,人们就开始忙于生计了。 (完) 因源文化.历史传承.军坡文化节 王雄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xw/17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七月十四鬼门开海南quot鬼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