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灵神]海南人的海神信仰
[海南灵神]海南人的海神信仰 图文:文澜道人 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崇拜海神的风俗,海南岛的海神信仰传统更是源远流长。虽然遭到破除迷信的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的冲击,海南民众敬拜海神的信心仍然绵绵不绝——不但渔民出海前或归来后,要到自己所信仰的海神庙向神灵祷告,即便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和商贩,也常去供奉海神的庙堂里烧香祭拜。 海南岛的海神有外来神祇,也有土生土长的神祗,并且每个神灵都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众多的海神庙构成海南岛上一条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映证了在十分久远的古代,海南人的海上渔猎与商贸经营就十分活跃这样一个事实。 海南人敬奉的,究竟是哪些海神呢? 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尔梦博士和她的同伴迈拉西哈特在印尼丹戎宾诺亚港市发现了1座由海南人供奉的神庙——昭应祠。这个刻有“海南第一”匾额的祠堂的主祭坛上供奉的是“兄弟公”和“水尾圣娘”牌位。苏尔梦博士介绍说,昭应祠是当地海南人一个主要的宗教和社交活动中心。 的确,凡是供奉神灵的庙宇祠堂,一般都是宗教和社交活动中心。 成立于年的美國北加州海南同鄉會的主旨是敦睦鄉誼,增進友誼,團結互助、崇尚民主,宏揚中華文化,發展同鄉福利。据海南外事侨务部门介绍,該會積極開展鄉親聯誼活動,每一年農曆2月23日都要拜祭“天后娘娘”,6月16日则祭祀“兄弟公”,每一年9月给會員子弟頒發獎學金,春節期间举行團拜活动互祝平安恭喜发财。 在海外,类似美國北加州海南同鄉會的社团组织,少不了都要在庙宇和祠堂里展开敬神和联谊活动。 居住在印尼和美国的海南华人供奉的“兄弟公”、“水尾圣娘”、“天后娘娘”,都是海南人长时间敬奉的海神。 海南差不多每一个村落都有庙宇,有的是神庙,有的是佛寺,有的是道观,有的是祠堂。当国内由于破四旧、革除封建迷信而砸烂老建筑、摧毁神圣偶像的时候,海外华侨却在异国他乡建起了数不清的庙宇,树起了1座又一座偶像,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得到了发扬光大。本来穷困潦倒、地位卑下的海南人,在流落异乡的时候,一旦站稳脚根,最早想到的,便是建立庙堂,供奉祖宗神灵和佛菩萨。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向神灵祷告而不被视作“封建迷信”,能够一心一意做生意而没必要担心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心中感到非常畅快。他们因此在异域他乡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为所在国作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贡献。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有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回乡探亲。人们只看到他们衣锦还乡、风光光荣的一面,却常常疏忽了他们背井离乡、艰苦求生的另一面。更有甚者,建省以来,从省会海口到偏僻市县,更刮起一股“拆毁公庙“之风,见公庙就拆,见香火就禁,全然不管“公”从何来,“庙”因何建,更分不清民俗文化、宗教与迷信的区分,令海外华人(尤其是海南华侨)伤心不已,令外国学者大惑不解。 现在,请允许我凭仗手头为数不多的资料,对海南人信奉的海神逐一加以介绍: 泰华三仙 泰华仙妃,原名陈玉英,她和两位弟弟被海南人称作“泰华三仙”,是护佑渔民和航海商船的海洋女神。 位于海口市解放东路46号泰华堂内刻立于年的《泰华堂碑文》记载,清代末年,公元年,道教信徒为感恩泰华三仙显灵救世,由王德吉带头发动永乐街、永乐后街、青竹街、新兴街等4条街道十方善信捐款买地建造了泰华堂。土地使用面积.9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有前、后两间殿堂,中有庭院拜厅,置有大型香炉。海口泰华堂建成以后,当地居民常常前往敬拜仙妃婆祖。而在桂林洋农场,每一年农历六月12,泰华仙妃纪念日那天,乡亲们都要一边装军演戏一边焚香跪拜仙妃婆祖。 据老人们介绍,泰华仙妃是陈村陈家人,讳玉英。早在元朝,琼山陈村就建有祭祀泰华仙妃的祖庙——泰华庙。陈玉英在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年)六月望二日子时诞生。生日那天,彩云满天,祥光照室。遍地芳香。陈玉英天生非凡,自幼学道,信奉道法。太上老君曾降临其家,传授仙术,故而深得其精。长大以后济世利人,乐善好施。元文宗至顺三年(年)十月望日辰时,在洗纱处,偕二弟升天(依照陈过剩老师的说法是淹死了),列班泰华之山仙职,是为泰华三仙。琼台气属瘴疠,泰华三仙常现,远见女子纺纱,近看火光闪烁,乡人有求必应,神恩浩荡,兴义百里,受益非浅,故于神仙显灵处设堂祀之,千户乞求,万民香火,俨然文明胜迹,德化地方。为表彰仙妃,弘德扬善,琼州知府曾奏请元文宗下旨封泰华仙妃为泰华灵感仙妃,以四官十官并列左右,继往共仰。到了清代,嘉靖显灵,再受荣封。庚辰年,公元年,英魂显世永乐街,永安镇永乐街善信遂造碑设堂,以志不朽。 看到不计其数的民众虔诚跪拜泰华仙妃,祖籍桂林洋农场的海南中学退休教师陈过剩先生每次都要摇头叹息,表示对村民的愚昧迷信行动难以理解。 陈过剩老师一向主张历史为政治服务,这位历史老师曾把关云长骂得一钱不值,说关云长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勇无谋,屡打败仗,最没有正义感”的军事将领。终究,看到乡亲们朝拜泰华仙妃,这位退休教师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哂笑说:“仙妃果真灵验吗?她本是人,大难临头,都保不住自己的生命,死后又怎能保他人平安,升官发财?迷信都是傻瓜,笨蛋。”信仰海神的人是傻瓜,是笨蛋吗?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仿佛永远都是平行线上的两条轨道,怎样也没法沟通与交换。 妈祖天后 海南岛汉族人的先祖,或被皇帝贬谪而来,或拓荒垦殖自愿迁徙而来,很多人来自福建。 说到福建人浮槎渡海而来,就不能不提妈祖文化。 海南的妈祖信仰多是由福建人传播而来的。 很多海南人的家谱中都提到先人的那个遥远的故乡——福建莆田。莆田,在大部分的海南和台湾人的心目中,永久是一块神圣之地。由于,莆田是海上保护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大部分海南和台湾人的祖居地。 海南人最崇信的海神,固然是天后娘娘,也就是妈祖。妈祖相传是福田莆田林姓人家的女儿林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年)。她从小持斋茹素,侍奉神灵。后来羽化升天后,常常在海上抢险救难,保护船只平安,因而皇帝敕封她为“天后”、“圣母”。 妈祖文化发祥地在福建湄洲,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妈祖文化由福建传播至包括海南在内的我国沿江、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并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逐渐传播到世界5大洲20多个国家。现在,全球共有多个妈祖文化机构,信众近2亿人。 妈祖信仰现象已被国家正式定名为妈祖文化,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获准成立。该协会是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有关妈祖文化的第一个全国性社团,由文化部担负业务主管单位,会址设在湄洲妈祖祖庙。 中央统战部认为,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台湾地区和许多地区海外华人地区民众共同信仰的女神。妈祖信仰在大陆属于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宣扬妈祖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的亲情有一定的意义。 妈祖信仰现象经过千年的演绎,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沟通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精神纽带。 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有关资料介绍说,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歌颂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风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妈祖涉波履险,济世救民,功德巍巍,万世敬佩。福建人乘船渡海而来,一定立庙拜祭妈祖。 早在宋元时期,“天后娘娘”便随福建商人落籍海南。日本人小叶田淳《海南岛史》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代时期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 所以,海口市现存两座天后宫在海外特别着名:一是海甸岛白沙津年前的漳泉会馆遗址及天后宫,面积多平米,其中天后宫占地面积多平米,内有5座石碑,详细记载了会馆及天后宫的来历。1是中山路水巷口的天后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道光年间,海口的福建商人在上述两座天后宫附近修建了两座福建会馆。 海南地方志,关于天妃庙、天后庙多有记载。《琼州府志》载,海口市区和白沙津的天后庙,元朝即已落成,其殿堂在明洪武年间经过数度修缮。《琼州府志》中明确记载的天后庙有12个,几近遍及海南沿海乡镇。《万州志》卷2载,万州有4所“天妃庙”,明《正德琼台志》卷26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会同、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10个地方有“天妃庙”,光绪《崖县志》卷5载崖县有6座“天后庙”,民国《儋县志》卷5载儋县有4座“天后庙”。 因而可知天后娘娘在海南信誉之隆。 福建人的行动深入地影响了本岛原住民。嘉靖《琼州府志》曰:“今渡海来往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就是说,凡是乘船渡海,不管官民,必定向海神祷告、预测吉凶,然后才能决定是不是成行。而且,每逢妈祖诞辰,岛上多有游神、演戏等活动。如,定安县这天“各会首设庆醮,或请神像出游,谓之‘保境’”。 信仰妈祖的海南人,尤其是通过茫茫大海踏上异国他乡寻求生路的饥寒交迫的难民与国破家亡的流浪者,无不祈盼海神妈祖保佑其一生平安、前程有望。所以,当他们坐上帆船的时候,就已把心中的信仰与欲望带到了异国他乡。 海口海甸岛白沙津祖庙天后宫的妈祖女神,就这样“分灵”到了海外。 每一年农历三月2十三,当锦衣绣食的海外乡亲集体拜祭天后娘娘,并相互祝愿平安的时候,他们的心中,一定充分地弥漫着对崇高的海上女神无穷的感激之情和对遥远的故乡温情脉脉的期待之情…… 年1月5日,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在海口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修福金,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莉,海南统战部部长王应际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水尾圣娘 法国学者克劳典苏尔梦在印尼丹戎宾诺亚港市发现昭应祠里供奉的,是“水尾圣娘”和“兄弟公”。 水尾圣娘,也称为南天夫人,又称“水尾云感诏书莫氏夫人”、“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为定安县水尾莫家祖公莫瑚之妹,族人尊其为“诏书婆祖”,建有庙宇供奉。 莫氏族人认为,圣娘本名丽娘,姓莫,元末明初年间出身在琼州府定安县梅村峒龙马田村(现海南省定安县岭口镇水尾田村),父亲为莫家十四代祖莫素,母亲刘妹。10六岁的时候,丽娘在某天去坡干活,再也没有回来。说是被玉帝选中,肉身归天,成为圣娘,具有神力,敬奉者众。 水尾圣娘安神的庙宇除定安县岭口镇水尾村外,外地还有3座,1座在四川,1座在琼山,还有1座在文昌。四川、琼山的庙宇,具体地点有待查证。 文昌东郊西南2华里的水尾圣娘庙据记载是由于“明正德年间,有石炉飞至此,因建庙焉”。清光绪元年(公元年)曾重修,其上有大书法家张岳崧“慈云圣母”手笔。年修复落后。传说“圣娘”这1封号为嘉庆皇帝勅赐。张岳崧高中探花,归琼亲临圣庙,印证京城梦遇,随即挥毫慈云镜海牌匾奉献,返京后,将访集圣娘显圣业绩向主皇上奏,嘉庆皇准奏,并勅赐封号为“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从此,两广总督张之洞及各地官吏墨客,接踵而至、虔诚膜拜,题字献联不计其数,进士谢宝赠献签诗一百首。后诸多文物散失,签诗唯存65首。海南人称赞说,灵神庇佑海内外,圣德遍施,娘恩普照中外古今。水尾圣娘左右主要辅助将军为“云灵将军”及“诰庆大元帅”。听说“云灵将军”曾与张之洞同朝为官,故有张来琼一说。 水尾圣娘在文昌灵神显圣,流传久远,然刻为金身建庙供奉,则始于明末清初。有三则传说: 其一,文昌县东郊镇北港村有个居民潘某,向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在海边拉时,觉得很沉重,以为这回该是大有收获了。但是捞起来,却是木头一块,便将它扔回海中。不久再拉,又是那块木头。渔人便许愿说:“如果给我捕到鱼,就把这木头雕塑成神像膜拜。”说来也怪,此话1说,十分灵验。这回把鱼一拉,果然大有收获。因而,他便把该木头带回家,但未将它雕刻为神像,而置之户外,任由风吹雨打,而后又将它移塞猪舍门口,结果所养的猪,非病既死,亵渎它的人,则身体感到不适。此种怪现象产生以后,潘某怀疑一定是木头在作怪,便烧香祈祷,遂告无事。但每当傍晚时分,在其门外的龙眼树上,常坐著一名面貌慈祥的姑娘。乡人知为神明,便敦促潘某发动募捐雕像建庙以供奉祀,而后乩童指导,便择地在坡尾村落滨水处建一所神庙,供奉“水尾圣娘”。 其二,北港村十二代祖潘工爵的儿子潘敏理在瓦铺罾中扳起一块异木,随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跟随1女进入1座殿宇。殿宇光辉壮观,龙舞凤飞,字画锦旗,满目琳琅,美不胜览。正殿坐着一名头戴凤冠,颈带璎珞,身着龙袍,脚穿红靴,仪表端庄,无量慈悲娘娘。男女4将,侍立两旁。欣喜之际,电闪雷鸣,不觉醒来,原是一梦。次晨敏理向父禀报,父云,蒙恩应报,人之大义也。潘敏理沐娘恩,遵父命,依梦境所遇,请高手将那块异木头雕为金身供奉。尔后家境温柔,百事亨通,财丁两旺,延绵到今。 其3,婆祖神灵影响,迩遐轰动,岛内外祈祷信民纷至沓来,建庙则是人心所愿。初,村西立炉,乞求3天后,香炉失踪,察访中,桃李村多人报讯,桃李1荒山林里一古树上夜夜睹见香火飘香,原来炉飞至此,遂选该地建选庙。后经名师勘探,乃是一块莲花宝地。众力成城,不足一月,一座三进庙宇落成。当年十月十五日,婆祖登龛开光,该日为圣诞纪念日。 每一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为水尾圣娘降神日,庙会当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据称,盛会期间虔诚焚香祷告,必化险为夷,逢凶化吉,风平浪静,百事如意。诚求必应,如愿以偿。 泰国的水尾圣娘庙,是文昌侨胞建立的,既是神灵祭拜场所,又是琼侨活动中心。 精卫娘娘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着名、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幼女在东海游泳,被波涛吞噬,变成精卫鸟,决心衔运西山木石填平东海。后世人们被精卫顽强执著的精神而感动,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从事艰巨卓着的事业。 精卫鸟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嘴红脚,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声音听起来十分悲凉。 和“精卫填海”类似的一则故事是“愚公移山”,讲的也是普通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一件其他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故事。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路,他决心把山平掉。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移山。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愚公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感动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以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贫如洗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前有精卫,后有愚公,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气力微薄但精神强大;意志坚决,不畏艰苦;目标明确,勇往直前。 精卫和愚公不同的一点,是愚公始终是个凡人,而精卫成了神。 精卫不但坚持不懈地口衔石子和树枝丢向东海,还来到位于南海的海南岛,保佑每一名少女,使她们不再投水自杀。 海南现存的三座精卫娘娘庙位于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当地民间传说,农历四月2十二日是精卫娘娘诞辰。每一年这一天,村民都要举行隆重的记念朝拜和文化娱乐活动。 3江晶信夫人 3江晶信夫人也是海南人信奉的神祗。 《正德琼台志》载,三江庙“在县(乐会)东十里博鳌浦,宋天圣元年,乡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七月二日持牲致祭。” 兄弟公 海南人出洋谋生的唯一交通工具是海上的帆船,海上风高浪急,前程风云莫测,但是,为生计所迫的穷人却不能不铤而走险。顺利抵达目的地的,不在少数,算是荣幸之人。还有一些人,则长眠于大海,永久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兄弟”就是这样一群不幸者。 苏尔梦研究发现,“兄弟公”是19世纪一群海南籍海上商人。他们被贪婪的越南海岸巡警杀害,并被抛入海中。兄弟被杀后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忠魂”。后人建庙祭祀称“昭应庙”、“孤魂庙”或“兄弟公庙”。“兄弟公”遂成为海南岛土生土长的海神。 家乡人为了记念和感谢此人,首先在海南的铺前和清澜这两个与南洋贸易来往密切的海港建起了奉祀他们的祠庙。海南人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沿海地区,固然还有印尼,即海南人迄今到达过的几近所有地方,都为“兄弟公“单独建庙或在其他寺庙中拜祭他们。年,一个海南学者撰写了个牺牲者的长篇传记。西贡海南会馆的领袖们至今还保存着讲述名商人悲惨故事的书籍。 苏尔梦博士说,年印尼昭应祠的管理人叫庞朝山,庞朝山的祖籍在如今的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原演海镇),是元代时从福建来的移民。通过研究庞氏族谱,苏尔梦了解到了海南人移居印尼的路径。年4月6日,苏尔梦亲身前往演海造访了庞氏后裔。 (宏扬道教文化,福生无量天尊) 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wh/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聚丰堂】海南黄花梨鉴别方法
- 下一篇文章: 【资讯】琼海北仍村成海南乡村休闲旅游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