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晓博

正当沈阳、济南、青岛、厦门、南京等一批城市,为第10个“国家中心城市”展开激烈争夺的时候,关于“国家级新区”又有了新的说法。

年1月17日,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

这份“指导意见”对19个已经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实体为本,持续增强竞争优势;刀刃向内,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主动对标,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尊重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

2、赋予新区相应的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3、推动有条件的新区开展行政区划调整。

4、支持新区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经验。

可以看出,中央希望“国家级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措施是一系列放权行动——允许行政区划调整,允许授予更大的经济社会管辖权,允许复制自贸试验区的政策。

以行政区划调整为例。目前广州的南沙新区、上海的浦东新区,不仅是功能区也是行政区。而多数新区,比如南京江北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尚未成为完整的行政区。

中国是强政府模式,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刚性意义,可以解决很多扯皮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全面提升城市价值、不动产价值。

这篇文章重点不是分析已有的19个新区,哪些可能行政区划调整,虽然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这里想探讨的是:随着“指导意见”的发布,国家会不会启动新的“国家级新区”的审批?

年7月末,国家发改委曾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长江新区”申报问题,给予了如下答复:

当前,国家级新区相关工作的重点是指导已设立的新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新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在稳定当前经济运行、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发挥率先带头作用,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待条件成熟时,再统筹研究设立新的国家级新区事宜,并按程序上报。

也就是说,审批新的“国家级新区”的工作暂停了。当前的重点是把19个已有新区搞好,提高质量。

现在,提高质量的“指导意见”发布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距离审批新的“国家级新区”更近一些了。

据媒体报道,目前想申报“国家级新区”的有10多个,哪些可能性更大呢?

下面表格,是已有的19个国家级新区的基本情况。

如果你感觉不直观,可以看下面这张地图,里面是截至到年的18个新区的分布,当时雄安新区尚未公布。

此前国家发改委答复杭州申报“国家级新区”的时候,曾给出一个说法:目前阶段,一个省只批一个国家级新区。浙江省的名额给了舟山,所以杭州的“江东新区”暂时没戏。

后来,海口抢注了“江东新区”。杭州调整了自己的方案,把下沙和大江东合并,建立了“钱塘新区”。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允许一个省有两个国家级新区的时候,浙江可能会推“钱塘新区”上位。

杭州目前有点像前几年的深圳,胳膊不断变粗、力气不断变大,但人家尚未承认你的“新地位”。

比如杭州的城市定位,国务院的说法仍然是: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也就是说,杭州只是浙江省的老大,长三角范围里是“中心城市之一”。全国性的枢纽、中心,这类头衔一个都没有。

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年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里,杭州的城市规模等级竟然是“第三级”,低于南京跟合肥、苏州相当。

至于浙江省“自贸试验区”的3个片区,都给了舟山;而浙江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也给了舟山。舟山这样得宠,是浙江的本意吗?未必。

反正,如果国家接着批“国家级新区”,杭州还要靠后站。原因很简单,人家湖北、河南、安徽都是经济和人口大省,还没有一个“国家级新区”呢。

而且,郑州的郑东新区、合肥的滨湖新区都比较成熟了,武汉的长江新区启动较晚,但也颇具竞争力。

所以,如果要批新一轮“国家级新区”,郑州、合肥、武汉更具竞争力一些。至于这3个城市内部比较,我认为合肥机会更大,因为郑州和武汉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合肥没有这个头衔。而长江新区稍嫩一些,郑东新区有点老了。

河南如果推动郑州申报新的国家级新区,可能需要重新规划、打包了。原来的郑东新区有点小了,发展空间也不大了。

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不容忽视,这就是海口的“江东新区”。这是海南省为迎接“全省自贸区+自由港”设立的“第一抓手”,由于海南即将获得超级政策红利,所以“江东新区”竞争力也很强。

广西南宁的五象新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申报者。此外,山西、内蒙、新疆也尚未拥有“国家级新区”。

“一个省申报第二国家级新区”的,目前看主要有杭州的钱塘新区、沈阳的沈抚新区、广东的翠亨新区等。

在广东,第二个国家级新区能否轮到翠亨,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ys/7853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