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启迪海南海盐文化
千百年来,南海之滨的海南拥有着丰富的海盐文化。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地方传说,无论是海盐经济,还是产业发展,都彰显着旺盛的海盐文化生命力,成为海南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南海洋文化的重要方面。 一、早期盐文化的产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煮海为盐”的国家。伴随着多年文明史,海盐在生产、运销、使用、管理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创造出内涵独特、内容丰富的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在中国北方山东沿海,有关于海盐的传说。《说文解字》说“古者夙沙初鬻海盐”,鬻,即煮。第一次煮海为盐的“夙沙”(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的古老部落),应该是人工盐在中国的创始者。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概在商周之际,就已经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煮盐,正因为如此,夙沙氏被后世尊称为“盐宗”。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沿海国家非常重视海盐的开发。此时的煮海为盐,已经不局限于山东半岛,北面已经扩展到辽东半岛,南方更达到了江浙沿海地区。从海南情况来看,有煮盐,也有晒盐。虽然海南岛四面环海,都有海盐,但是制造盐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北回归线附近的海南岛西岸,不仅终年炎热,降水量比东岸少,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干燥而形成沙漠,因此,西岸可以借助于日晒制盐,位于西部儋州的洋浦古盐田,是我国现存较早的日晒盐制盐场,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的地方。但是在海南岛东海岸,因为受到季风影响降水比较多,湿润的气候使得这些地方的制盐以煮盐为主。儋州千年古盐田二、历史时期海南盐文化的发展 海南岛上,虽然早在先秦时期,都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但是,“煮海为盐”的出现,直到唐朝才有了记载。据万历《琼州府志》卷五《赋役志·盐课》记载,唐代在容琼、宁远、义伦等县,已各有盐场。正德《琼台志》曰:“读唐《地理志》知琼列盐”。又《唐书·地理志》:“容琼、宁远、义伦等县,各注有盐而无则例”。唐乾元元年(年),“琼山、宁远、振州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道光《琼州府志》卷十四《经政志八·盐法》),可见在唐代已经开始有海南盐业的记载了。宋代的广南置东西两路,广东路分产盐区4州和非产盐区10州,广西路分产盐区9州(包括海南的琼、崖、儋、万安4州)和非产盐区16州。从开宝四年(年)宋军平岭南起,广南开始榷盐。一方面统购民盐,不给盐本,而“与免役或折税”,另一方面,实行官运官卖的政策,但从史料可见海南时常有官商客贩之间变通的作为。北宋元丰三年(年),诏琼崖儋万安军(州),各鬻(卖)盐以卖本州。明代,海南盐业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明朝廷依据各盐产区之地位,设有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其下设分司及盐课司,通过这三级机构,实施对盐业生产、运销的管制。海南明初改划归广东行政,但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经营体制,故海南盐业仍隶属海北盐课提举司,治所在廉州府城内。海北盐课提举司共管辖15盐场,盐场设有盐课司,海南置有6场6司,即:大小英感恩场(琼山)、三村马袅场(临高)、博顿兰馨场(儋州)、临川场(崖州)、新安场(万州)、陈村乐会场(文昌)。盐课司有正、副大使一员,攒典一员,管理灶户产盐和征收盐课。明代,海南盐业在生产规模、内销外运、经营管理以及盐政实施等方面,比之前代都有诸多改进和发展。明代人们对海盐的认识,已经把盐引入诗文之中。如明代文昌人邢宥的《草亭望海》有“沙碛煮盐凝皓月,潮痕遗贝丽繁星”。描写了人们在海边沙滩上煮盐,使卤水凝结成皎洁如月的盐。明代临高人王佐《鸡肋集》卷二《海边纪行》有“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频来岂偶然。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潮痕每准星长短,水候仍催月次躔。”反映了灶户盐田紧靠海港,宛然一幅海滨盐田美画。海盐的医药作用也体现在明代的地方志之中。如《正德琼台志》卷九《药之属》:“南海盐者,今琼、化诸州官场煮海水作之,以给民食,谓之泽盐。《医方》所谓海盐是也。陶隐居云,南方人食绝欲成,少寿多病。”卷九《货之属》:“盐,皆泽盐煮卤成者”。卷九《饮馔属》:“盐蟹,又曰毛蟹,出文昌……盐笋,麻竹、刺竹者佳”,这里记述了有关海盐的名称、功用和相关知识。清初,海南盐区进一步扩展,沿海各县均有盐田。琼山县合并大英、小英、感恩三厂称为西厂,将南渡江东岸新建的塔市厂称为东厂;各地在维持老盐场正常运作的基础上还新建许多盐厂,如:永和厂(临高县)、马岭、小南厂(儋县)、岭脚厂(万宁县)、调懒厂(会同县)、昌化厂等等。至乾隆后期,沿海建成沙田坵,池漏增至个。19世纪下半叶,海南盐业突破官营一统体制,出现股份制的投资经营方式。如咸丰四年(年),有股东投资兴建“承德漏”,但详情无考。同治八年(年),电白县红花尾人李隆春与崖县陈氏族人合股投资,在三亚港兴建“润和漏”。光绪三十四年(年),福建华侨胡子春筹建股份公司,在三亚港湾建筑大盐田,直接引导海潮晒盐。由于三亚建设盐田条件优越,晒盐技术比较成熟,产量提高很快,尤其品质优良,食用俱佳,遐迩闻名。清朝的盐业也入诗文之中,如《光绪临高县志》卷二十三《艺文类》有“巡视海口即事”,诗曰:“匹马频行历海滨,荒烟深处旧关津(注:博顿港昔为榷商地)。白波满目澹澄界,黄笠遮头蛋灶人。三尺矮檐防飓母,一拳小石祀龙神。廿年兵燹奇荒后,纵有鱼盐不救贫”。民国元年(年),广东省盐运使改称盐政处。民国二年(年),两广盐运使以本岛盐务缺乏专员管理,有碍盐政,设三亚场于崖县三亚港,置盐场知事一员,场佐一员,于各县分置验缉员九员,统理运销、缉私、税收、秤放各事宜,后来因故迁驻海口。年11月,孙中山派宋子文担任两广盐务经理,开始收回广东盐税征收权。年,德国人史图博对三亚盐田有这样的记述:“在三亚港的内湾有很大的盐田,为一股份公司所掌握,获利甚丰,投资五万元,在五年之后就收回了资本。”总的来看,由于政府放宽盐政,海南各地盐品生产日趋扩大,吸引各路商贩前来运销,流通畅顺又促进航运交通发达,盐业经济愈益发展成为近代海南经济的增长点。年,日寇南侵,海南岛沦陷。盐区周围,日伪岗卡林立,严禁食盐流入内地山区,以图扼杀抗日力量。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琼崖盐场公署从定安迁回海口,下设榆亚、昌感两分署及塔市、文昌、琼东、陵水、万宁、保平、海头、感恩、临高、儋县等10个场务所。年,“中国盐业公司”成立莺歌海盐场筹建机构。年宋子文回海南时,曾策划向海外集资建场,但因时局动荡而停止。莺歌海盐场年5月海南解放。解放初期的海南海盐经济发展,可谓“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年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崖县黄流区代表提出兴建莺歌海盐场的要求。年2月,中共华南分局做出开发莺歌海盐场的决定,提出“分期投资,逐步扩大”的建场方针,9月成立了以何世庸为处长的莺歌海盐场筹建处。莺歌海盐场,不仅是当时的海南也是当时的广东省有史以来首次建造的大型盐场。年下半年,盐务局初步汇集了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并于11月提出初步的计划任务书上报国家审批,于是,开发莺歌海盐场的计划被列入国家建设项目。沉睡了近十年的莺歌海,再次被唤醒。年3月,多名转业、退伍官兵乘着军舰来到莺歌海,加上当地民工,共组成5个施工工程队,总人数多人,高峰期达1万多人。“以一当十,十当百,誓把荒滩变银山”的誓言说得掷地有声。就这样,在祖国南海之滨,历经十多年沉浮曲折的莺歌海盐场得以动工开建。当年12月,琼岛南部依然暖阳高照,一批晶莹雪白的原盐生产出来,莺歌海盐场第一批多吨原盐产出,翻开海南制盐历史新的一页。年海南建省。海南盐业抓住有利时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行了一包(层层实行经济承包)、二多(多品种、多种经营)、三兼顾(兼顾国家、企业或集体、职工利益)、四提高(提高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方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代以来的海南海盐开发情景,同样得到了不少诗人的青睐。如郭沫若在《游天涯海角》序言中说:“(马伏波)井在东方县十所,滨海”,“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倍知水味甘”。他在《将离榆林留题》中说“盐田万顷鹦哥海”(写于年2月27日),描绘了海南莺歌海盐场之盐田的的丰富。对于莺歌海的盐场,郭沫若专门写了一首诗《莺歌海》:“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使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国防民用齐兼顾,生产钻研两不偏。绿化他年当更好,红旗烂缦日中翻。”此诗作于年2月7日,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莺歌海盐场。,大盐田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如乐冰的《洋浦盐田千年古韵》:“云朵是洁白的,盐粒是洁白的,古盐田像阳光下的雪地,白刃一样耀眼。站在盐田边,一个微醺的中年男人,聆听着海的呼吸,而远处海浪百转千回,就像他的心百转千回,深重的苦难在这里凝结,一粒一粒地放下,交出洁白的心,呈现给这个世界。”这里描绘了洋浦盐田的古色、古韵以及画中人的神态,令人浮想联翩。最富于生活气息的是海南盐婆传说和盐区人们的生活。海南的盐婆传说。历史上海南各大盐场中,有一个地方的人至今纪念这一位独特的本土盐业神。明代志书中记载琼山县大小英感恩盐场范围内的盐灶地区和沙村流传着一个盐婆发明竹篾制盐锅,从而改造煮盐技术的故事。随着城市的发展,盐灶和玉沙早已不见了任何盐田的影子。现今的玉沙村处于海口市国贸繁华地段。但是,这里流传的盐婆传说证明了海南盐业文化的存在。盐区人们生活悠然自得。《寻味舌尖上的莺歌海》有这样记述:“靠海吃海的莺歌海人,领略过波涛汹涌的浪,也享受着最美的海鲜。当地年逾八旬的老人廖国彪说,莺歌海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长白山的人参汤不如莺歌海的鲜鱼汤’。在莺歌海,海鲜制作的方式也颇有讲究,不论是清蒸、油炸还是炖煮,都能将海味发挥到极致。……据当地人介绍,咸淡水罗非鱼既可算是海鲜又可算河鲜,由于生长在河流的入海口,既能适应淡水,在咸水中生命力也极强。而当地人似乎更加偏爱咸水罗非鱼,咸水罗非鱼无土腥味,肉质鲜嫩可口。莺歌海盐场员工黄春芝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传统清蒸做法的咸淡水罗非鱼是她记忆中的绝佳美食。无需添加过多的佐料,水、鱼、莺歌海的盐与火之间的相逢,将鱼的鲜美最大程度保留下来,这便是记忆中的美味。……在莺歌海镇一带,酸豆树随处可见。酸豆树的果实是酸甜的水果,酸豆树上结出的豆荚酿制而成的酱还可作为上乘的佐料。在烹制鱼汤时,洒上几勺酸豆酱作为调味料,就是最好的增味品。经过小火慢炖,酸豆酱慢慢散开,甘酸的酸豆酱与鲜美的鱼汤交融、碰撞,空气中弥漫着美味交织的气息。喝上一碗酸豆酱鱼汤,开胃爽口,妙不可言。在当地,由酸豆制成的饮品也颇受欢迎”。盐区生活的反映还体现在这样一个“卖盐故事”。《记忆中的大眼睛盐姑》:“这位姑娘是洋浦人,挑着担子走几十里路,才来到我们这个山村。卖完盐,我娘喜欢把姑娘请进家里来歇歇脚,吃碗热粥。我娘让我们叫她姑姑。这一叫,我们就亲近了,也就有说不完的话。我问这位姑姑,你们那里的田种出这么洁白的盐巴,我们这里的田怎么种不出?姑娘哈哈笑,说,我们的盐巴不是种的,是晒的。我们的盐田凿在石头上,海水涨潮时,将潮水截住,退潮了,就把海水浇在石头盐田上,日头晒干了海水,就变成了洁白的盐巴。我们听得入迷,像在听童话故事。呵,蓝色的海水放在她们那里的石头上晒干,就变成晶莹洁白的盐巴,太神奇了!我叫这位姑姑一定带我们到她那去,看她们神奇的石头,看她们怎样变戏法把海水变成盐巴”。三、新时期海南盐文化资源的认识与开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的海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儋州峨蔓古盐田日出景观 01 海南地名蕴含的盐文化信息 海盐地名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海南环岛有不少的含有海盐文化信息的地名。如海口就有个盐灶村。海南东线的文昌有会文镇的盐寮和东阁镇的盐灶,琼海有福田镇的盐寮,万宁有禄马乡的黎灶和万城镇的上灶,陵水有隆广镇和文罗镇的老灶,长城镇的盐灶、灶仔和田仔镇的早灶;西线的临高有马袅盐场和文澜江镇的豪尧(意思是大粒盐),儋州有蛾蔓镇的盐丁,三都镇和干冲镇的盐田,兰训乡的盐场,东方有盐漏,乐东除了莺歌海盐场,还有抱善镇和福报乡的扎灶(扎灶是黎语地名,是黎汉合璧词,“扎”是黎语水田的音译,“灶”为汉语借词),九所镇的中灶。以上地名除了两个盐场外,都是自然村名。可以看出,海南历史上产盐的工艺比较落后,规模很小,基本上都是单家独户的简单作坊,垒起灶架起锅把海水煮成盐。02 品牌意识的加强与产量的提升 年11月,经中国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海南岛盐”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证,成为中国盐产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名牌产品。日晒盐的加工与服务也在全中国盐行业率先获得ISO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HACCP(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可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双认证证书。年海南盐业总公司营业收入万元,比改革前的年增长了11.08%;营业利润万元,增长了20.23%;利润总额万元,增长了1.58倍;净利润万元,增长了10.6倍。销售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同比增长27.67%,加工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同比增长10.14%,生产企业职工年平均收入同比增长17%。国有资产年增值9.97%。03 注重海盐的产业化发展方向 年,乐东人大代表团曾经给省政府建议,要扶持将莺歌海盐场规划建成海盐文化产业城。建议原文如下: 莺歌海盐场是我国第二大盐场,其生产的海盐在全国独树一帜,在海盐生产、发展海盐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把莺歌海盐场打造成海盐文化产业城,不仅可以促进莺歌海盐场海盐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而且独具海盐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丰富了大三亚旅游圈的旅游内容。另一方面,以“莺歌海海盐文化小镇”为引擎,迅速树立形象,积聚人气,推动盐场地区旅游商品、旅游地产、旅游酒店项目建设。再次,以莺歌海盐产品等资源为原材料,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旅游文化产品,实现盐场经营多元化。在此同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逐步改进和完善盐场地区的基础设施,实现地区经商、投资环境的提升和优化,为盐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全面提升莺歌海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提高莺歌海海盐的品牌效应,增加销量和市场覆盖率,促进盐业生产良性循环。因此,把莺歌海盐场打造为海盐文化产业小镇是很有必要的。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莺歌海盐场辉煌的历史,干净无污染的南海水晒制的优质海盐,是海洋大省独特的一道风景。环岛高速公路和高铁从旁边穿过,距黄流高铁站不足2公里,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约80公里。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优越的条件。项目的基础牢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风险系数小。距离其他的旅游专线不远,开发后客源充足,用作盐特色养生、避寒、度假、公务接待的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电力、水资源和通讯生活设施为项目开发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大,追求文明、向往高品位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为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项目建设旅游资源丰富,并且独具特色,将成为投资见效快,风险系数小,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项目投资概算万元。因此,把莺歌海盐场打造成为海盐文化产业小镇是切实可行的。由于在专营体制下,海南莺歌海盐场有限公司多年来经营亏损,依靠企业和地方投入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建议:根据《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莺歌海海盐文化产业小镇项目符合上述规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因此建议省政府按照重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或政府贴息贷款,以尽快将莺歌海盐场建设成为海盐文化产业城,加快海南省特色旅游业发展。 对此建议,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答复:将莺歌海盐场规划建成海盐文化产业城,可以促进莺歌海盐场海盐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升大三亚旅游圈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增加有效数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和省旅游委在莺歌海海盐文化产业城建设推进过程中,无论是从重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是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都将予以积极支持。同时,该建设项目可以根据《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申请产业资金扶持(二选一)。可以看出,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对海南的海盐进行产业化规划,发挥海盐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中的优势,增强其产业链的竞争力。莺歌海盐场的文化产业深度开发,得到了海南海控莺歌海旅游产品销售公司的高度重视。为全面优化和升级莺歌海盐主题旅游商品,该公司从品牌建构、市场定位、营销策划、宣传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发,结合莺歌海的基地优势、独特的产品属性,进行产业链策划,形成线下流量端口,打造线上销售平台,促成双渠道良性互动。在淘宝,麻布小袋包装的“银山”莺歌海老盐备受消费者喜爱。深厚的“盐文化”也让新一代莺歌海人找到发展着力点,盐场积极推进“盐产品+盐文化”两条腿走路,做大盐文章,让文旅融合成为莺歌海盐场发展的第二个增长极。年,海南控股莺歌海党建文旅基地投入使用,打造出集红色精神、民宿、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项目。在这里,昔日的厂房变身展示馆,老式大型发电机向游客展示盐场的奋斗史,充满年代感的红色标语虽然褪色,但仍依稀可见老盐场人的艰苦岁月。另一边,拥有全智能化家电的木屋和餐厅、能够拍出大片的打卡点,让游客在感受盐场历史的同时,享受不一样的文化之旅。通过参观盐文化馆、重走盐工路、老盐场人访谈、收盐体验教学等活动,游客们能切身感受到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莺歌海精神。海盐的文化资源开发,值得一提的例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南海盐晒制技艺的传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盐晒制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省儋州市洋浦千年古盐田,一代代的盐工们就在这片盐田里依石傍海地随势捣凿,造就出一个个蓄海水池、盐卤水池和平整的晒盐泥地及无数个形态各异的砚状石槽,开辟了方圆七百多亩的天然盐田。今年已经78岁的谭政是第58代晒盐技艺传承人,也是海盐晒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年就开始和家人学习海盐晒制技艺,如今已有60年海盐晒制经历。千年古盐田和海盐晒制技艺,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与其依借着良好的盐田自然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如今将这项传统技艺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传承它。参考资料:《海南盐事》,《海南日报》年1月26日B02版。《洋浦盐田千年古韵》,《海口日报》年3月15日11版。《记忆中的大眼睛盐姑》,《海口日报》年3月15日11版。《谁将荒滩变“银田”》,《海南日报》年12月17日C02版。《寻味舌尖上的莺歌海》,《海南日报》年12月17日C09版。《一颗海盐的文化之旅》,《海南日报》年8月17日B13版。《海南省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之古盐田海盐晒制技艺篇》,《阳光海南网》-05-29。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海南日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nanshengzx.com/hnwh/78532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南各地方小吃,你都吃过哪些呢海南特色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